天顺娱乐-天顺平台注册站
 
 
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
来源:网络 时间:2024-04-07 23:06

      ■ 吴挺 裘卉青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这一重要论断,阐明了我国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在国企改革中的地位、作用和任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必须要有能体现国家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国有经济,在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中发挥国家队的作用。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对更好服务国家战略目标、更好适应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一、加快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的新时代背景

    在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道路上,我国仍然面临“经济结构性体制性矛盾突出,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传统发展模式难以为继”的严峻形势。国际各类挑战加剧,我国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正发生深刻调整和变化,经济结构调整任务繁重。

    (一)应对国际各类挑战是我国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的外在形势。一是世纪疫情影响深远。疫情导致全球实际GDP下降约2.3%、全球贸易总量下降6%,影响我国发展外部环境,增强了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紧迫性。二是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部分国家通过“贸易战”“科技战”等方式,试图以“小院高墙”的方式精准打击我国供应链、创新链。三是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2022年俄乌爆发军事冲突,冲击能源和粮食供应链,引发大范围恐慌和金融制裁,全球主要经济体出现严重通货膨胀。引发全球需求紧缩,为世界经济发展蒙上一层阴影。

    (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对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战略调整的本质要求。中国式现代化内涵丰富,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对我国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提出更高要求。一是要实现巨大规模人口的覆盖。我国人口已达14亿,我国2021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仅为0.34‰,人口增长进入平台期,60岁及以上老人数量达2.67亿,老龄化趋势明显。二是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我国已明确宣布将力争于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时间表,国民经济结构调整就必须走绿色发展、低碳发展的道路。三是要实现和平发展。要求国民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要从两个大局出发,坚持以开放促发展,既重视引进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各类要素,也要重视全球资源布局整合,促进产业链现代化。

    (三)实现国有企业由“做大”到“做强”“做优”的转变。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一直在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结构调整、战略性重组,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处于不断的变化中,我国独立核算的国有法人企业数量呈现“先降后升”的发展趋势,国有经济部门资产规模则稳步提高,国有资本总量上扩张明显。国有工业企业自身规模不断扩大,总体而言,国有经济调整较好地实现了“做大”目标。国有资本在重要行业、关键领域和高新产业的净资产比重大多呈现下降态势,而诸如房地产和建筑业等高盈利的产业占比则大幅提升。国有经济布局调整的方向更多地受到“逐利”导向的驱使,而非政府理性布局的“公益”定位驱使,呈现出“大而不优”的国有经济格局。

    (四)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未来国有经济布局优化与结构调整应该更好地服务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国有资本总体上处于产业链的上游,在资源型产业、重化工产业国有资本占据主要地位,这种产业链条位置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国有企业具有一定的资源要素垄断利润,也表明国有企业发展更多地是依靠资源要素驱动。高速增长阶段国有经济扩张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集中表现在国有经济部门的债务问题上。关于我国债务问题的一个共识是,风险主要集中在企业部门和地方政府。其中,企业部门债务主要集中在国有企业,国有经济部门债务问题及其引发的经济风险,也是高速增长阶段不可持续、必须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要原因。

    (五)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我国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的现实需要。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区域协调发展不是要求各地区发展水平整齐划一,而是要求各地区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在科学合理和符合实情的前提下,谋求各地区发展的动态协调与平衡,增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要素集聚区的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发挥其它地区在粮食保障、生态文明和资源开发等方面的功能性优势,构建更高质量的经济发展动力。

二、国企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发挥带动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的要求,推进结构调整、创新发展、布局优化,使国有企业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发挥带动作用。”2015年以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直处于经济工作的核心地位。国有企业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重点任务为抓手,持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经在多个领域取得显著成效。新征程上,国有企业必须始终聚焦主业、做强实业,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现代产业链链长,切实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夯实大国经济根基、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发挥更大的带动作用。

    (一)国有企业要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这一重大战略举措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转型的方向和任务。一是国有企业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必须要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提升供给结构与有效需求之间的匹配性,不能形成不符合发展方向和市场需求的落后产能和产品,造成社会资源和财富浪费。二是在两者有机结合过程中要着力突破供给约束堵点,以自主可控、优质有效的供给满足和创造需求。在对外依赖度高、短期难以有外部替代来源、可能会出现断供断链的领域,要加快补短板。三是在两者有机结合过程中要统筹发展和安全,在实现强劲健康经济基本面的同时着力防范化解系统性风险。经济领域重大风险根源在于供给和需求之间的严重失衡错位、循环不畅。因此,要加强宏观调控特别是需求侧管理,抓住主要风险点加大流动性注入和预期管理。

    (二)国有企业要把加快增长动力转换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终动力在于企业。从这个意义上说,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一批优质的市场主体。因此,“做优做强做大”不仅是国企发展的目标,更是国企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需要。首先,国有企业要坚持破除无效供给,把处置“僵尸企业”作为重要抓手,推动化解过剩产能。其次,国有企业要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进而形成新动能。另外,国有企业要不断加快新动能的引领作用,加大投入支持传统产业技术改造,集中力量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和基础零部件、工艺和材料。在持续深化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程中,国有企业要加快发展数字经济,在中高端消费、绿色低碳、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重要领域培育一批新的经济增长引擎。同时,要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瞄准国际标准提高水平,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

    (三)国有企业要把实施创新驱动策略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国有企业要推动产业链创新链融合,集聚各类创新要素,长期稳定支持各类基础研究与前沿应用研究,提供新技术迭代与应用环境,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应用。国务院国企改革领导小组从2020年以来,实施“科改示范行动”,强化国企科技创新激励体制机制调整,推广多种方式的中长期创新激励,推动国有企业更好地发挥创新主体作用。国有企业要坚持自主创新投入,理顺创新激励制度,推进创新驱动策略,有效提升国有企业经营效益,纵深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三、着力推进国企围绕主业的专业化重组和整合工作

    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国有经济布局结构调整和中央企业重组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亲自审议通过《关于新时代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的意见》,为推进中央企业结构调整与重组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随着“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收官,大企业央企重组与新的中央企业集团比去年明显减少,中央企业专业化整合进入深耕的趋势,进入突出主业,建设平台,整合资源、提升配置效率的新阶段。但是,国有企业专业化重组和整合仍然存在着资源分散、冗余配置以及在特定领域或行业内存在较严重的同质化竞争等问题。唯有极致的专业化,才能塑造核心能力,形成世界一流竞争力,在国内外市场中抢占头部。因此,要着眼长远,从核心能力培育的视角来推进国有企业围绕主业开展专业化重组和整合工作。

    (一)着力培育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优势企业。对于大型国有企业,要重点培育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对于在细分市场或行业有较强竞争力的国有企业,要重点培育特定行业内专精特新的隐形冠军;要推动地方国有企业按照主营业务板块实施横向整合,消除区域内无序竞争和资源浪费,培育与地方发展定位相匹配的支柱产业。要发挥好这些优势国企的主导作用,进一步打造成专业化整合平台,引导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提高业务整合能力。例如,中化集团、中国化工围绕主业专业化重组后,切实增强了我国在种业、化肥等领域的国际资源配置能力,有效地提升了我国维护粮食安全和稳定的能力。

    (二)着力推动创新要素向主业集聚,发挥创新引领效应。在专业化整合中,要把各主体、各环节原来分散的创新资源集中使用,减少创新资源冗余配置并实现更大创新突破。要加大围绕主业的创新投入,在形成产业优势的基础上产生创新优势,发挥创新乘数倍增效应。例如,通用技术集团把发展高端数控机床产业作为第一核心主业,搭建集团机床产业科技创新平台和体系,整合各方科技研发资源为主业服务;依托北京机床研究所,整合内部科研资源组建集团机床工程研究院,负责共性技术研究,致力打造成为国家级高端数控机床及关键功能部件技术创新平台。

    (三)着力推动“两非”“两资”处置,发挥瘦身健体效应。对于非主业中仍有市场价值的业务,要通过无偿划转、收购、置换等方式向优势主业的国有企业集聚;对于不具备竞争优势、缺乏发展潜力的非主业企业,要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通过关闭撤销、破产清算等方式坚决清理退出。要强化动态跟踪管理,建立督导机制,严格控制新增非主业投资,有效巩固“两非”剥离和“两资”处置的工作成果。

    (作者吴挺为浙大城市学院商学院副教授、中国国资国企研究院研究员;裘卉青为中国国资国企研究院特聘研究员)


 

联系我们

400-123-4567 仅限中国 9:00-20:00
微信二维码
Copyright © 2002-2022 天顺娱乐-天顺平台注册站 版权所有    粤IP********    

平台注册入口